截拳道:从新手到高手的素质训练

发布日期:2025-06-24 00:47    点击次数:99

图片

2025大吉

NEW YEAR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正的功夫修炼,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更需要内在的领悟。只有将“求”与“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在勤奋努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

图片

关注武宗

天下武功

图片

图片

搏击术 预判拳脚出·顺势快准狠

图片

图片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真正想在格斗中游刃有余,光有姿势可不够,还得有内在的素质。这素质可不是越练越多,有时候反而要懂得做减法,把那些多余的、不必要的动作和想法都砍掉,才能更纯粹、更高效。

先说说协调性。什么是协调?简单说就是你身体这部机器运转得有多顺溜,能不能把各种能力拧成一股绳,干出漂亮活儿。想想看,你跑步、投篮,甚至走路,都不是肌肉随便乱动的结果,而是无数肌肉群在神经系统指挥下,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一样精确配合。这种协调性直接决定了你动作的快慢、持久力、力量大小、灵活程度,还有准不准。没协调性,就像乐队里有人跑调,整个效果就打折扣了。

高手和新手的区别往往就体现在协调性上。那些顶尖运动员,他们做最费劲的动作,比如羽毛球扣杀或者拳击中的重拳,看起来轻松得不行,仿佛不费吹灰之力。为什么?因为他们身体的协调性好,能用最小的力气达到最大的效果,多余的紧张和对抗都消失了。而新手一上来就容易用力过猛,动作僵硬,东倒西歪,就像新手司机开车手忙脚乱,恨不得把方向盘掰断。当然,也有那种天生运动细胞发达的人,学什么都快,但更多的人还是得靠后天苦练,把协调性打磨出来。

协调性到底是怎么来的?关键在于你的大脑神经系统。肌肉本身其实没什么自主意识,它听谁的?听大脑的。大脑通过神经信号告诉肌肉该干嘛,什么时候用多大力气。如果这个信号传递错了,比如该收缩的肌肉没反应,或者该放松的肌肉还紧绷着,又或者信号太早太晚了,那动作肯定就变形了。完美的协调,就是大脑能精准地发出指令,让该发力的肌肉瞬间到位,同时让拮抗肌肉赶紧放松,别拖后腿。所以别老想着练肌肉,协调性训练,本质上是训练你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这神经信号是怎么传递的?科学家发现神经细胞之间不是直接连着的,而是通过一个叫突触的小缝隙连接,信号就像接力棒一样,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婴儿看到球飞过来,一开始可能手忙脚乱,完全不协调,但随着不断练习接球,大脑里的这些突触连接就越来越牢固,信号传递越来越顺畅,最后就能成为棒球大神了。所以任何技巧的掌握都是通过反复练习让大脑建立正确的神经通路,每次练习都在强化这个通路,下次做起来就更顺手、更稳定。反过来要是偷懒不练,这通路就慢慢生锈了,动作自然就变得困难、不稳定。

要想把协调性练到极致,心态也很重要,得有那种从容不迫的感觉,就算练得再苦,也能从中找到乐趣。为什么?因为你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准备得越充分,就越能享受克服它的过程。反之,如果总是被动应付,那肯定会烦死。这里有个特别重要的提醒,当你感觉累得不行的时候,千万别去抠那些精细的技术动作了。这时候你身体已经疲惫不堪,很容易养成错误的习惯,而且很难纠正。所以精力充沛的时候才适合练那些需要精细控制的技巧,累了就去做些能提升耐力的锻炼,比如跑步、跳绳之类的。记住,错误的动作一旦形成,就像野草一样会阻碍你进步。

接下来是精确性。就是指你的动作能不能做到点子上,特别是力量的投放要准。打拳也好,射箭也好,力量不是越大越好,关键是用对地方、用对时机。怎么练?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用最少的力气达到你想要的效果。不管是刚入门的小白,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都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精确性。有个好方法,先用速度去感受和练习动作的准确性,等熟悉了,再慢慢加上力量。镜子可是个好帮手,对着镜子练,能让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姿势、手的位置、动作轨迹,及时发现问题。

力量,这绝对是格斗中的核心要素之一,但光有蛮力还不够,还得有力量的效率。打拳或者摔跤的时候,如果你的身体基础力量不够,或者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那力量就很难准确地传递出去,甚至会把自己绊倒。真正的力量是大脑通过神经信号精确地调动肌肉,让力量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部位爆发出来,同时还要减少那些不必要的阻力。新手练新动作时常常容易肌肉过度用力,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这其实是神经系统还没适应的表现,是无知的体现。很多人以为力量就是肌肉大,但实际上,一个看似强壮的人可能发力速度很慢,就像一辆大卡车启动慢,刹车也慢。而力量乘以速度等于劲力,这才是关键。就算你肌肉力量没那么大,但如果你能把动作速度提上去,最终产生的劲力也会非常惊人。所以,一个瘦小但动作迅猛的人,完全有可能打败一个块头大但动作迟缓的对手。当然,光有速度也不行,还得有柔韧性,不然动作变形,力量也发挥不出来。所以优秀的运动员一定是力量、速度、柔韧性、耐力等素质全面发展,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一方面突出,其他方面跟不上,那就像前面说的,要么是笨牛追斗牛士,要么是大货车追兔子,费劲又没用。

耐力,简单说就是你能坚持多久。在格斗中,谁能撑到最后,谁就有机会。怎么练耐力?就得下苦功夫,进行那种让你感到非常吃力,快要虚脱的训练。这种训练必须达到一定的生理极限,让你的呼吸急促,肌肉酸痛,这样才能真正刺激到你的耐力系统。最好的耐力训练其实就是模拟实战场景,比如打拳靶练习,都是很好的辅助手段。但要注意,不能只是匀速地跑或者打,最好采用不规则的节奏,一会儿快一会儿慢,这样更能锻炼你的神经适应能力和身体的应变能力。很多初学者都不愿意吃苦,觉得训练太累,但事实是,想要提升耐力,就得先经历艰苦的锻炼。记住,训练是为了更好的休息,休息是为了下一次更大的努力。一种有效的耐力训练方式是长时间的训练,但里面穿插着很多短促快速的冲刺或爆发动作,并且在这些高强度动作之间加入一些柔和的恢复性活动。

关于超耐力训练有几个假设值得参考。第一,可以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冲刺跑和慢跑结合来培养;第二,要有明确的速度练习;第三,极限耐力训练就是要比平时更狠、更长时间;第四,训练中要经常改变动作和配速,这样能调动不同类型的肌肉纤维,让身体更全面地适应。耐力这东西一旦练出来了,如果你停止训练,它会消失得非常快,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建立耐力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给自己太大压力。刚开始可能觉得6周的锻炼已经不错了,但对于真正需要高耐力的运动来说,这可能只是刚刚入门,离巅峰状态还差得远。想要达到顶尖水平,那得靠多年的持续训练和积累,所以耐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和坚持。

平衡,这可是格斗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站都站不稳,还怎么打?怎么防?平衡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你的姿势是否稳固,马步是否扎实。怎么才能保持平衡?关键在于身体的正确排列,从脚到腿,再到躯干和头部,每一个部位都要摆对位置,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这不仅仅是站稳那么简单,更是力量传导的基础。双脚之间的距离,双脚与身体重心的关系都必须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保证全身的协调和力量的有效输出。

马步的步幅大小很有讲究,如果步子迈得太大,虽然看起来稳,但会牺牲速度和灵活性,而且容易影响身体的正确排列;反过来,步子太小,基础就不稳,容易失去平衡,虽然可能更快,但力量和稳定性都会下降。那么什么样的马步才算合适?秘诀在于双脚始终要位于身体正下方,距离要适中,体重要么平均分配,要么稍微偏向前腿,前腿要保持一定的弯曲,膝盖放松不要锁死。身体前面从前脚跟到肩膀尖端,应该形成一条直线,这样的姿势才能让你既放松又灵活,既能快速移动,又能保持平衡,还能发出强大的力量。

在准备进攻或者防守时,身体通常会采取一种蜷曲或者半蹲的姿势,重心会降低,而且会稍微向前。因为前腿膝盖弯曲了,所以重心自然就往前倾了一点。为了反应更敏捷,即使膝盖弯曲了,前脚的脚跟通常也只是轻轻触地,这样既能增加一点平衡感,又能减轻身体的紧张程度。双脚之间要保持大约一步的距离,这样站得才稳当。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双脚千万不要交叉,交叉站位非常危险,很容易被对手推倒或者撞倒,失去平衡。

除了刚才说的,还有一些常见的姿势习惯,有助于保持平衡。比如总是倾向于降低身体重心,让身体底部更宽;重心落在脚前掌,而不是脚后跟;膝盖很少会完全伸直,即使在跑步时也是如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快速而细腻地转移重心。优秀的运动员在做动作前或者做完动作后,都会迅速回到这些准备姿势或者阶段性机动习惯,为下一个动作做好准备。当需要突然行动时,他们的关节很少是僵硬的。有一句名言形容这种预备状态:“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跑动时,仿佛他的裤子需要熨平一下。”意思是说他们总是保持着一种轻微的、随时可以发力的屈膝状态。

平衡不仅仅是站得稳,更重要的是在动态中保持平衡。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控制能力,即使身体稍微倾斜,甚至失去平衡,也能迅速找回重心,并且牢牢控制住它。碎步或者滑步,是维持重心非常好的方法。当你需要快速移动时,高手通常会用非常小的步伐,这样既能快速移动,又能尽量保持身体的重心稳定。在预备姿势时,如果身体有点倾斜,可以通过伸出手臂、脚或者两者一起来调整平衡。记住,一个拳手的重心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动作和对手的动作不停进行调整的。具体来说,当你准备攻击的时候,重心应该不动声色地向前移动,这样后腿和脚就能做出最短、最快、最爆发性的前冲;而在需要闪躲的时候,身体重心则要稍微向后脚移动,拉开与对手的距离,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准备格挡或者反击。无论是在攻击还是闪躲之后,都要尽快恢复平衡,这样才能随时准备进行下一次攻击。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前倾,身体委身过多,那样会失去平衡,反而容易被抓住破绽。

怎么练好平衡感呢?有很多辅助训练方法。比如在连续攻击、后退或者反击的时候,要时刻体会双脚之间以及双脚与身体的关系,感受平衡马步的感觉;试着在走路的速度下做出各种动作,体会一下自己在平衡和不平衡状态下的区别;前后左右移动脚步,协调拳脚攻击,同时确保出招够快够近,最重要的是保持身体平衡,或者在失去平衡后能迅速恢复。跳绳绝对是锻炼平衡感的最佳方法之一,但不是随便跳,要讲究方法。先单脚跳,另一只脚往前放,然后换脚跳,再尝试左右交替跳,速度逐步加快,每次跳三分钟休息一分钟,重复三个回合,这绝对是个极佳的锻炼开始。

身体感觉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其实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身体和心灵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当你攻击的时候,身体上要感受到平衡、严密的防守、切入对手空间的工具感以及全身的活力;精神上则要培养那种想要击中目标的强烈欲望,保持高度的机警和觉察力,随时准备做出防守或反击。防守的时候,身体感觉就更复杂了,你要研究对手的出招习惯,摸清他第二、第三个动作的时间点,找到他最容易被抓住的瞬间,利用他的惯性或者倾向来获取优势,又使他失去平衡,同时自己还要保持平衡,完成攻击后也要迅速恢复平衡。

说到瞬发攻击,也就是那种突如其来、毫无征兆的攻击,它依赖于三个关键因素的完美结合:自我同步性、正确的距离以及正确的时机。优良的表现形式,说白了就是用最省力、最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务。就像一个优秀的工程师设计产品,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在格斗中也是如此,我们要用最少的动作,最少的体力消耗达到最大的效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体力,避免不必要的疲劳。这涉及到神经肌肉技能的培养,大致分三步:第一步,先学会放松的感觉;第二步,通过练习让这种放松能听你指挥,随心所欲;第三步,即使在紧张的情况下也能自发地产生放松。

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动觉感知,即你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感知能力,知道肌肉什么时候在收缩,什么时候在放松。这种感知能力需要不断发展,直到你对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非常敏感。让每个动作都做到最省力、最有效、最放松,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其实是一种需要刻意培养的身体状态,它是由心智来控制的。你需要通过感知、练习和意志力去锻炼自己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思考习惯,同时让身体也形成新的、更有效的行动习惯。

放松的关键在于肌肉的紧张程度,做动作时参与动作的肌肉紧张程度要刚好够用,而那些不参与动作的拮抗肌紧张程度越低越好。肌肉本身就需要维持一定的紧张度,这是它的特性,但一旦过度收紧就会阻碍速度和技巧的发挥,特别是拮抗肌的过度紧张,会白白消耗体力,让肌肉变得僵硬,动作也做不顺畅。一个真正放松的好手能够建设性地运用自己的身心力量,而不是浪费。理想的放松是肌肉的放松,而不是思想上的松懈或者注意力涣散。良好的表现形式能帮你节省体力,这对于持久战至关重要。伟大的运动员往往能通过更精妙的技巧,让每个动作都更有效率,从而节省体力,减少不必要的动作。所以训练时要经常用正确的方式去练习,先放松肌肉,专注于动作的流畅和准确,然后再逐渐加上力量。掌握好基本动作,并逐步应用是通往卓越之路的秘诀,别忘了平衡对于这一切都至关重要,如果你过于紧张,就会失去适应性和对时机的把握,这两点对于成功来说太重要了。所以每天都要有意识地练习节省神经肌肉的感知运动,时刻保持放松。

视觉意识,即你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格斗中,谁看得快、看得准,谁就占了先机。快速视觉识别能力是基础,你需要每天进行短暂的、集中的速视训练。高水平的感知速度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就算你反应慢一点,或者动作迟缓一点,只要你的视觉足够敏锐,也能弥补不足。注意力的分布也很关键,你注视的目标越少,动作就越敏捷。如果你需要同时关注多个线索,每个线索都需要不同的反应,所需的时间就会增加。所以训练自己减少不必要的选择性反应,同时却能让你的对手陷入犹豫。高手经常尝试让对手进入这种迟缓犹豫的状态,你可以用假动作、虚招来分散对手的注意力,让他在决定如何反应时产生犹豫。如果能诱导对手在合适的方向上做出初步行动,你就能获得额外的优势。一个只会单侧攻击的对手,防守者可以减少注意范围,从而提高反应速度。还有,人对突然朝眼睛来的动作会有本能眨眼反应,这在训练和实战中必须控制好,否则会被对手利用。

中央视线让你专注于一点,而周边视线则能让你覆盖更大的范围。在搏击时,你需要学会扩展你的注意力,充分利用周边视线来观察整个战场。怎么练扩展注意力?有个简单的练习:老师伸出一根手指让你盯着看,然后老师再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在你的视线范围内画字母或者数字,你不需要转动眼睛,而是要拓宽你的注意力,直接辨认出这些字母和数字。这个练习能帮助你理解如何在保持焦点的同时扩大视野。另外,视野的范围也是有规律的,离得越远你能看到的范围越大,离得越近,视野就越狭窄。一般来说,观察对手的步伐比观察手法更容易,因为脚的动作通常比手的动作要慢一些,给你更多的时间去捕捉和判断。

速度绝对是格斗中的杀手锏,但速度有很多种,不仅仅是肌肉跑得快那么简单。首先是知觉速度,就是你眼睛和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能不能快速发现对手的破绽;其次是心智速度,思考和决策的速度,能不能在瞬间做出正确的判断;还有启动速度,从静止到开始动作的速度;动作速度,就是肌肉收缩的速度;最后是换招速度,也就是中途改变方向或者调整动作的能力。

要想提升速度,有几个理想的特性很重要:动作要流畅,不能有顿挫;要有弹性,具备柔韧性和弹性;要有足够的耐力,不能跑两步就歇了;身体和精神都要保持高度警觉;还要有想象力和预测力,能预判对手的动作。怎么练速度?增加双手和步法的灵活性和技巧是基础。很多人以为速度快就是蛮干,其实真正的速度来自于动作的经济性,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优良表现形式和协调性。所以经常做一些机械化的演练,反复练习某个动作是非常必要的。空击练习是个好方法,不仅能练敏捷,还能帮你建立速度感。练习的时候要全神贯注,最好能想象一个最顽强的敌人就在你面前,全力以赴,预想他可能会怎么打,把自己带入真实的搏击状态。记住,整体的紧张和不必要的肌肉收缩,就像刹车一样会减慢速度,浪费体力,有效的表现形式和肌肉放松,反而能帮助提升速度。很多新手在比赛中最大的问题是太用力、太急躁、太紧张,恨不得一下子把对手干趴下。这种强迫自己倾尽全力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心理要求超过了身体的实际能力,结果就是一种模糊、不明确的努力。最好的状态是顺其自然,让身体自己去完成动作,而不是硬逼着它。

要让速度更快,有几个要素:充分的热身,让肌肉放松有弹性;保持适当的初始肌肉张力;有合适的支撑;集中注意力;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养成快速反应的习惯。

速度的提升,还有一个很巧妙的物理原理,叫做缩短杠杆。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你做一个投掷或者类似鞭子抽打的动作时,如果能在最后阶段突然缩小动作的圆弧半径,速度就会急剧增加,而且不需要额外增加力量。就像投链球最后收尾的时候,身体会向内收紧,速度瞬间飙升;或者棒球手打棒球,前腿会有一个后向的动力;还有用毛巾甩鞭子,也是这个道理。

人体在打击或者投掷时就像抽鞭子一样,是一个层层加速的过程。从脚尖的推动到膝盖和躯干的伸直,再到肩膀的旋转,上臂的摆动,最后到前臂、手腕和手指的弹动,每一环节的加速都是建立在前一环节已经产生的速度基础上的。这种加速的接力,能让最终的打击速度非常惊人。所以关键在于越晚引发每个环节的动作越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前面环节产生的速度。比如投掷时,手臂最后的弹出,或者攻击时接触瞬间的发力,都是这个原理的应用。就像美式足球里踢球的球员在接触球的那一刻,或者在遮挡之后,才在膝盖和脚上发出最后一刻的加速,这就是所谓的冲破拦截或者穿透对手,都是在最后关头爆发出最大速度。原理就是把最大的力量保存到最后接触的瞬间释放出来。当然这和后面自由放松的动作要区分开,只有当放松的动作不影响后续速度时,这个原则才最可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